設計「智慧的樂活城市」

為都會生活打造更好的創新事物,是設計師們關注的焦點——現代如此,未來亦然。現在居住在都會區的人,已經比定居在鄉村的人更多,這個比例在 1950年只有 30%,2014年 54%;預測到 2040年,全世界有 65%的人口將會居住在城市, 2050年後,甚至會上升到 70%或 80%。

原因很多,一方面城市意味著身處在極富創意的區域,靈感有望成為真實的創新事物,這能創造更多全新型態、令人期待的工作,也因此城市象徵更好的生活品質、個人更有機會一展抱負。另一方面,鄉村缺乏發展機會,不論是發展中國家、新興國家或是工業國家皆如此,原因包含缺乏公共基礎設施、教育資源、就業機會。

然而,大都市和都會地區具備的正面形象,無法掩蓋的事實是,持續擴張不僅製造出新問題,也導致舊問題惡化:公務機關工作負荷超載、道路和大眾運輸系統擁擠、水電消耗量大增讓水電供應機構產能被推到極限;隨著都市發展,垃圾、煙塵與噪音也造成不少環境和健康問題。

所謂「智慧轉型」( smart transformation )有助於紓解這個緊繃的困境。數位科技能協助監控、分析資料,讓城市在資源消耗方面變得更有效率;自動駕駛系統能解決交通問題,民眾能連到政府機關的網站辦理公務,也能透過智慧型手機訂購餐點。

與這種創新方法同樣重要的,經常是科技技術的應用方式,都市居民本身以及他們在過程中的參與程度,則顯得不那麼重要。所導致的結果是,無法使用數位技術、完全不認識或無法接受新科技的民眾,在這個過程中會被排除在外,這當中可能會為本身有失能問題的民眾帶來新型態的障礙,對城市中的社會結構也會造成負面影響。因此我選擇在本篇文章中呼籲,要使用能確實為民眾提供服務的科技,政策制定者不應聚焦「智慧城市」,而是「有智慧的社會城市」。

民眾在「有智慧的社會城市」應感受到喜樂和熱愛,而非恐懼,唯有能做到這一點,社會中的每一個人才能參與在城市的智慧科技創新中,不論貧富、年齡、是否有生理上的障礙、居住在中心或邊陲地帶。設計師就是能為這些問題提供解答的人,不論他們打造的是每天都使用的商品、人工智慧應用軟體、設計公共空間,或甚至為整座城市打造解決方案。

為了讚揚他們為生活品質的貢獻,紅點產品設計大獎別特別授獎給予肯定。在 2020年 2月 14日之前,來自全球各地的設計師和製造商,將提交智慧城市家具、照明系統、避難所和涼亭等創新設計。我們已收到一項設計案報名,是能自動上樓梯的輪椅,另一項設計案的內容是採用機器人為老年人提供協助。無論如何,我引頸期待,看到設計師如何持續在打造樂活城市這個議題上,提出更多合適的解決方案。

文:紅點主席 Prof. Dr. Peter Zec |2019-12-13 本文同步刊載於經濟日報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