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光民,一個影響台灣產業發展的設計人,一位在國際設計大會中頻繁出現的華人面孔。過去,他的身分是被視為提升國家產業競爭力的推手─台灣創意設計中心的執行長,自2013年卸下這個職務後,他的身影依然沒有在重要的設計場合缺席,目光仍關注著台灣的設計發展的下一步。
過去台灣中小企業沒有能力聘僱設計人員,更遑論成立設計部門。1970年政府看見外貿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而成立「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直到1980時,意識到設計對於提升台灣產品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性,才有提升產品設計能力的計畫。張光民談起這些過往,就好像一本台灣設計發展史的活字典,娓娓道來一段又一段的故事,彷彿走入台灣產業發展的脈絡,更深刻理解設計與創造力對於資源相對不足的台灣更顯重要。
現為台灣創意設計中心總顧問的張光民在與我們的專訪中,從談起引進德國紅點設計大獎的初衷,到參與設計競賽對於產業的關鍵影響,在他數十年的豐富經驗中,他一一為我們做了精采的分享,以下為專訪摘要:
問:2016臺北世界設計之都活動甫落幕,近年來「設計」一詞讓台灣去年受到國內外的許多矚目,但您很早之前就有遠見,要讓台灣擁有國際級的設計博物館,您當時的思索是什麼?
答:台灣是以中小企業為主,現在大概有136萬家中小企業,在70年代以代工製造的時代,一般企業很少想到利用設計來創造價值。直到80年代,看到國外諸多品牌藉由設計創造產品價值,政府才意識到設計對提升台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有相當的幫助,於外貿協會內成立產品設計處(1990年擴編並更名為設計推廣中心),嗣後於1990年,政府提出「全面提升工業設計能力」及「全面提升產品設計能力」等五年計畫,開始喚起大家對設計的認知,全面讓產業界意識到設計的價值。
在第一個五年計畫期中,推動「小歐洲計畫」,透過引進國際品牌的行銷或設計經驗來擴大台灣的國際視野。那時設計推廣中心首度與創辦紅點評選的德國北萊茵-威斯伐倫邦設計中心合作,把當時紅點的得獎作品帶進台灣,讓國人可以親眼看見國際級的得獎設計。透過展覽,我們看到國際的設計走到了哪一個階段,進而開始思考自己的位置,對於1992年那時的台灣,真的是一個很好的激勵作用。
“有標竿的典範讓產業看見,台灣對設計才有更深刻的理解”
在90年代,當時設計推廣中心主任鄭源錦積極爭取申辦由國際工業設計社團協會(ICSID)每兩年舉辦一次的世界設計大會。藉由這個大會,除引進國外的好設計外,也希望把台灣的設計推薦給國際社群。皇天不負苦心人,終於在1995年台灣成功舉辦這場首度以工業設計為主體的國際活動,邀請了擔任紅點CEO的Prof. Dr. Peter Zec來擔任主講人,受到當時國內外與會者的肯定,隨後台灣在德國設立設計中心時也得到Peter很多協助,一直以來雙方持續有良好的互動關係。
到了2002年,政府推動「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在該計畫第二項發展文化創意產業計畫項下成立國家級設計中心。 斯時我在外貿協會的設計推廣中心主任任內,受命負責籌設設計中心,後改為台灣創意設計中心,作為與國際接軌的對等單位。
在2003年台灣設計在國際四大獎項得獎的數量只有16件。當時邀請Peter給台灣產業一些指導建議,注入創新思維。到了2008年,就突破了100件,還在西門紅樓辦了一個慶祝會的活動,Peter也來了,我們把得獎作品在紅樓二樓做展示,再擴大分享這個經驗。紅點可以說是與台灣產業發展密切連結。
“有限的資源、有限的時間要借力使力,不一定什麼事情都從零開始。”
談到紅點設計博物館進入台灣的淵源,其實是因為2011年台灣爭取到舉辦「世界設計大會」的主辦資格,那是一項結合平面設計、工業設計及室內設計等三項跨領域的國際設計盛會。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讓活動不要像放煙火一樣,結束後一切歸零,希望能為主辦城市留下一些歷史的記憶,我目睹德國紅點設計博物館的經驗,加上幾年下來,台灣的設計能量也累積到某個程度,於是向政府建議在2011成立台灣設計館。一方面配合2011年首次跨領域世界設計大會及大展在台灣辦,另一方面藉此展現台灣設計的軟實力。
英文取名為Taiwan Design Museum,有了台灣設計館,我乃向Peter提議,台灣設計館成立的時候,希望紅點設計博物館也能進駐到松菸來,形成一個具國際連結的設計網絡,互相交流資訊與資源。

問:紅點設計獎從二戰後60年是跟德國的產業一起成長,早期是從扶植產業出發,才慢慢變成一個國際獎項。台灣跟德國一樣體質都是中小企業,你覺得台灣的金點設計獎是可比較或作為參考?金點獎現在也邁向國際化,這個角度和過去引進紅點等國際獎項上,會不會有競合關係或衝突?
答:不管是德國的紅點、IF或日本的G-Mark,一件作品不是只能參加一個獎項。對台灣廠商或設計師,這都是國際標竿的獎項,如果能夠鼓勵台灣的中小企業(產品/服務/設計)得到跨國際的肯定,更是有效快速在新市場的曝光的機會。
金點設計獎是把四大國際獎項當做標竿,我希望慢慢可以跟這些國際獎項接軌,策略上把金點設計獎當做初階,邁向國際設計,可以先跨過金點設計的門檻。 早期金點是設定為台灣最高層級的設計獎項,但隨著全球化腳步快速成長,在金點完成建立品牌形象後,也跨出國門,包括中國大陸、港澳、新加坡、馬來西亞都可以報名參加,如今更邁向國際化。
“我們希望在台灣能夠樹立一個國家級的設計獎項,有朝一日能夠得到國際的肯定”
問:紅點是台灣最先,也是最多人參與的國際設計獎,您提到參加國際獎項,可以提升設計能力,看到國際優秀的設計作品,更可以打開設計的思維,對於產業有著正向的價值,可否以你多次擔任國際獎項評審的經驗作為分享?
這是一定的,獲得獎項肯定的產品、服務,設計及業者、產業都會想知道得獎的背後原因,究竟是設計的關係?抑是因為材料?還是技術?同業就會開始分析這些不同的關鍵因素,作為應用到未來開發產品的參考依據。得獎作品一定有它的道理存在,尤其在國際場合、國際級的標準,大家都會把它當作一個努力的目標。
早期亞洲地區如韓國、台灣、中國大陸參加紅點設計獎的時候,那時的評審一看就知道這是台灣、韓國,或者亞洲國家來的。舉例來說,早期東方人的冰箱都加上圖騰,這對外國人來講,不是設計,對產品功能沒有幫助。其實,早期的廚房都很小,根本容不下冰箱,加上家裡有冰箱可以炫耀,所以都放在客廳。但放在客廳如果是純白的好像顯不出高貴,於是在冰箱門上都會加上圖案,但這些到紅點評選中,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是不受青睞的。
廠商們慢慢思考「為什麼沒有得獎?」,但當他看見得獎作品都非常簡潔、線條俐落,慢慢的這些畫蛇添足就會愈來愈少。現在包括韓國LG、三星等等品牌,每次得獎作品公布後,他們就會去分析原因,在自己還沒有涉獵的領域著手進行研究。促進設計師換位思考,研究與理解西方在審美的觀點與設計的組成要素,哪些是跨越文化的同質性,哪些為異質特色。
“不是把故宮的文化元素未經設計轉化,就稱是文創商品。”
問:台灣在國際設計獎項的獲獎數一直在增加,但多數人還是覺得台灣的設計能量還不夠,您的看法是?
台灣有很多學生作品獲得國際獎項的肯定,但社會都認為得獎後,後續沒有落實商品化,沒有去真正產生效益;其實這是兩回事,在擔任國際評審,所謂好創意只是一個概念,不一定將來可以落實,學生設計作品重點放在意念的傳達,並不一定放在商品化。
其次,在學校所學的都是比較理想化的,學習過程裡大多沒有做實務的考量,老師也不會要求設計要考慮市場面向,讓學生只是充分發揮他的想法,但是設計不是只有設計。所以為什麼一個好的設計,一定要考慮到市場面,比如說製造成本、消費需求,或是資源的利用,浪費太多的資源都是不被允許的,在學習的過程中比較被忽略掉。設計與藝術最大的差異,在於設計是滿足使用者為優先,「市場」是使用者願意付出代價,獲得符合需求的過程及場域。所以我鼓勵同學,參賽是一個驗證途徑,但最重要的是,讓學生學習到基本的技能,如果沒有好的基礎訓練,未來如是面對職場的挑戰。
不管是企業或個人,一定要記得,得獎只是一個過程,不是目的。
—
若說,故宮是過去華人千年生活與文化脈落的櫥窗。21世紀當代華人優質生活型態的體現,則在於台灣的原創力與設計力,並開始逐漸因全球化的資訊快速流通-尤其在ICT產業的能量基礎下-受到全球華人的注目與肯定。日後,歐美及其他文化觀,在探索21世紀當代華人生活文化時,台灣勢必是不可錯過的重點之一。